中原镖局第三部免费观看,91亚洲精品,国产黄色在线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

山大概況
傅鷹

傅鷹教授是我國膠體與界面化學的主要奠基人,杰出的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堅定的愛國者。

1953年,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在這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之際,著名膠體與界面化學家傅鷹教授,為了發展我國的科學事業,以滿腔熱忱,科學地論證了在我國發展膠體科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學校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傅老師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膠體化學教研室,親任室主任,培養膠化研究生。傅老師同北京大學蘇聯專家組長、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主任諾沃德拉諾夫教授一起,從53屆化學系畢業生中一次就招收了十三名研究生,我是其中之一。這批研究生開始由傅鷹教授和諾沃德拉諾夫教授一起指導,在諾沃德拉諾夫教授離開北大回蘇聯以后,傅老師一人承擔了這十三名研究生的全部培養任務。

傅老師為了使我們這一屆研究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專門向學校打報告,建議將我們這屆膠化研究生的學制定為四年,這個建議得到了北大校方的批準。對這個問題,傅老師是這樣對我們說的:“北京大學名師眾多,學習條件好,機會難得,要充分珍惜和利用這些優越的條件,把基礎打好,要盡量多學一些物理和數學,充實自己,這將使你們終生受益。”在傅老師的親自指導下,我們不僅全修了膠化研究生的四門課:化學熱力學、吸附動力學、高分子物理化學以及粗分散體系,還修了物理系的無線電基礎,氣象專業的高等數學,傅老師還根據我們的不同情況進行選課的指導,讓有的同學去聽當時北京大學為全國高校教師舉辦的物質結構與結晶化學進修班的課,讓另外的同學去聽物理系的熱力學和統計力學基礎。傅老師既高度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同時又高度重視實驗教學,重視先進實驗技術的掌握,為此,他安排我們做了物理系的全部中級物理實驗。當時,白天為我們排這門課確有困難,物理系專門為我們在晚上加排了這門實驗課。中級物理實驗課內容全面,所選實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涉及不少光電測試的基本技能,對實驗報告要求很嚴格,通過這門課,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實驗的理解以及實驗動手能力。

1955年9月,傅鷹教授在《化學通報》上,發表了著名的三部曲,就是那篇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與共鳴的《高等學校的化學研究——一個三部曲》。傅老師對下一代寄托了無限希望,把第三部曲獻給了青年教師和學生。當時,國家正號召向科學進軍,我們正處于研究生的論文階段,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剛剛起步,正在查閱文獻,進行調研。一天,我和兩個同學在實驗室遇到黃子卿教授,黃老師問我們:“你們目前在干什么?”我說:“在查閱文獻”,黃老師說:“你們首先應該認真看一看傅先生的《三部曲》,傅先生這篇文章比一百篇文獻都重要,都管用。”正是傅老師的教導和希望,不斷地鼓勵著我們沿著正確的道路成長發展。

作為指導教師,傅老師在選擇論文題目時,首先考慮的是國家建設中的需要,他既注重在理論上大有發展前途的題目,又注重在經濟價值上大有可為的題目。在當時的國情下,他把我們這些研究生論文選題的面鋪得比較寬,既指導部分研究生做他擅長領域的課題,又組織部分研究生開展國內尚屬空白的許多膠體體系的研究。

我們這一屆研究生共有十三名,另外,還有其他院校的進修生數名,在論文選題時,傅老師列出了有關膠化的十幾個方面,供大家選擇,這十幾個方面有:吸附模型和熱力學;吸附質、吸附劑和溶劑復雜的相互作用;高分子溶液的物理化學;締合膠體的物理化學;分散體的流變學;乳狀液與泡沫的穩定性;水面不溶物膜;礦石浮選;石油開采;鉆井泥漿的流變性;白土層的透水性及粒子的沉降規律等等。

傅老師讓每個研究生和進修生自由選擇一個方面,彼此不要重復,具體的研究題目傅老師沒有給出,要求研究生在查閱文獻、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自行擬定,充分發揮每個研究生的自主性、主動性。

在膠化教研室里,經常舉行學術研討會,每一個研討會上有一個研究生或青年教師作主題發言,其他人則提問并展開討論。這樣的學術研討會傅老師都堅持參加,并進行指導,雖然他當時十分忙碌,從不缺席。學術研討會的內容涉及每個人擬定的論文題目,有關的文獻綜述,研究方法的確定,儀器的安裝校正,樣品的制備提純,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及問題等等。每個人都自由發言,討論氣氛十分熱烈,有話即說。傅老師在每次討論會上都有精彩的點評,他有時還講一點科學史上的趣聞和故事,風趣而生動。傅老師再三提醒我們:“研究工作的每一步務必親自去做,要親自動手操作,儀器要親自安裝校準,試劑要親自鑒定。”他特別向我們指出:“務必搞清楚研究方法的條件及限制。”他對我們的實驗記錄不要求整齊,允許以草圖示意,自己看明白即可,但一定要記錄下原始數據和觀察到的現象。他要我們記住:“研究是嚴肅的事,不是趕時髦的事;研究是愉快的事,不是輕松的事。”

因為這十幾個研究生的論文涉及膠化的各個領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研討會,每個人對其他同學所研究的課題都比較熟悉,了解到與各課題有關的文獻、動態、進展、研究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當時研討會上提問、爭論的情景仍記憶猶新。傅老師的諄諄教導,風趣的發言,嚴肅而民主的學風,處處都體現出一個名師大家的治學風范。

傅老師的上述舉措,把當時膠體與表面化學的各個方面都帶動了起來。

1957年,我們畢業了。當時,中國科學院北京各研究所正處在初建階段,很需要人。在分配工作前,傅老師風趣而意味深長的對我們說:“希望你們做工作母機,到各高等學校去任教,為了使你們在工作開始時,能繼續相互幫助,打開局面,奠定基礎,要相對集中分配。”我們這一屆研究生主要分配到了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

傅鷹教授的早期研究生,前后分配到山東大學任教的共四名,他們是:柳正輝、王果庭、陳宗淇、楊孔章。膠化專業本科畢業的盛太成隨后也分配到了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領導及化學系負責人十分重視來自北京大學的這一支膠體化學生力軍。這些學生為了不辜負傅老師的期望,為了使膠體化學在山東大學開花結果,代代相傳,在學校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于1958年在山東大學化學系建立了膠體化學教研室。

得知山東大學膠體化學教研室的建立,傅鷹教授非常高興。傅鷹教授參加了周總理親自主持的,我國“1963~1972年科技發展十年規劃”的制定工作,傅老師吸收山東大學膠化教研室承擔了十年規劃的課題——活性炭的吸附。為了開展這一課題的研究,我們抓緊建立了溶液吸附和氣體吸附實驗室,著手就活性炭對系列烷烴化合物的吸附規律開展研究,以期建立混合吸附模型。

1963年,山東大學邀請傅鷹教授來山大講學,當時,傅老師正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百忙之中,于1963年5月,應邀來到山大。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革命家,山東大學成仿吾校長,熱情接待并宴請了傅鷹教授,化學系閻長泰主任陪同接待。兩位校長一見如故,親切交談,輕松而舒暢。當傅老師談到他曾于1931年在山東大學(當時的國立青島大學)化學系任教的一些往事時,滿懷友誼和親情。2001年,山東大學百年校慶,《山東大學學報》的名師名人專欄,刊登了傅鷹教授的照片,介紹了他與山東大學化學系的歷史關系。

傅鷹教授這次來山大,為化學系師生作了有關膠化化學與工農業生產的學術報告,他在報告中特別指出:膠體與界面化學,滲透到工業、農業各個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雖然以膠體命名的工業系統少見,但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無不涉及膠體與界面問題。他還強調:膠體與界面化學的發展,要靠多學科的交叉,特別是物理與化學的交叉和相互補充。傅鷹教授的講課,語言精辟,生動而風趣,作報告時,他說:“誰見過沒有皮的饅頭?”以此來比喻表面現象的普遍存在及其重要性,風趣的語言,引起聽眾的歡笑,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室座位不夠,有些學生只有站著聽,但全神貫注。

在同化學系教師座談時,一開始,傅鷹教授就首先作了一個風趣的開場白,他說:“今天座談,如同在寺廟里敲木魚,你提一個問題,我一定有一個回響,你若不提問題,我當然也就不發聲了。”說吧,頓時會場氣氛活躍起來,參加座談者,不拘束了,紛紛提出各種問題,傅老師一一談了自己的看法。在討論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時,他再次強調:高校教師必須搞科研,這是提高師資水平,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不做研究,就只能教學生達到似懂而不可能達到真懂的地步。

傅鷹教授十分關心實驗室的建設,他參觀了山大化學系的無機、分析、有機、物化以及膠化實驗室,仔細詢問了物理化學和膠體化學的實驗內容,邊看,邊問,看的認真,問的具體。他說:“教學實驗必須保持一定的數量,提高質量,嚴格要求。”這樣,才能訓練學生動手、觀測、查閱、思維等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得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訓練。

山大膠體化學教研室正在對所承擔的國家科技發展十年規劃的課題開展研究,傅老師這次來山大,特地向王果庭、陳宗淇和我了解課題進展情況,叮囑我們:一定要把用于研究的樣品純化好,強調樣品的準備至關重要,要高標準。傅老師要我們常回母校北京大學進行交流,共同提高。

從1953年師從傅鷹教授到現在,已經過去半個世紀。傅老師離開我們也23年了,傅老師在教學、科研、做人方面的言傳身教,堅定的愛國精神,高尚的品德和求實的作風,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傅鷹教授誕辰100周年的日子,追憶往事,心潮涌動,思緒萬千,傅老師的音容笑貌仍然像當年一樣,活躍在我的腦海里,我們將永遠緬懷并感謝傅老師對我們的精心培育。

聯系我們
地址:中國山東省濟南市山大南路27號          
郵編:250100          
傳真:(86)-531-88565657
值班電話:(86)-531-88364701          
     
舊版回顧
  • 關注微信
  • 關注微博
  • QQ校園號
  • 關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