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镖局第三部免费观看,91亚洲精品,国产黄色在线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

山大概況
王統照

王統照(1897.2—1957.11)字劍三,山東諸城人。他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和教授中國文學史。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之一,一生著作甚多。他還是一位優秀的社會活動家。1946年至1950年擔任山東大學教授。

解放后不久,在軍代表羅竹鳳召開的山大教授座談會上,我見到并結識了文學系教授王統照先生。此后不論是在一些會議場所,還是他的寓所內,無數次地訪問過他。他身材不高,且有些瘦弱,帶著一副深度近視鏡,可是他談起話來兩眼卻炯炯有神。他不時談起自己的過去,讓我看他早期得地學習魯迅的戰斗精神和偉大的革命思想。”王統照先生以激動的心情,介紹了魯迅先生的生平簡史,以及他們一起共事所結下的友誼。他流著淚悲憤地說:“我們今天終于看到魯迅先生的遺像掛在新中國國旗下面,并在這自由民主的土地上,舉行這空前未有的隆重紀念大會。我們要很好地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先驅者。”當時會場上的情緒被激動了,許多人流下了熱淚。會后大家又參觀了設在山大禮堂介紹魯迅生平及作品的展覽。

王統照先生與魯迅先生結交甚早。早在1918年,21歲的王統照正在北京大學深造。當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對王統照影響很大。從此王統照即開始了最初的文學創作活動,并開始與魯迅通信。到1921年,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社在北京中山公園正式成立,發起人有鄭振鐸、王統照、沈雁冰、周作人等先生。1923年王統照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是年5月初訪魯迅先生,從此兩人交往更多,友誼日增且深厚。1933年7月《文學月刊》創刊,魯迅、王統照諸先生被邀為刊物編委,在推進文學事業發展上有了更密切的合作。他們是社會公認的新文學運動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對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卓越貢獻。

王統照先生一生著作頗豐。他一面教書,一面勤奮寫作。打開中國新文學史,在《新青年》、《小說月刊》、《晨光》等全國重要期刊上,處處有王統照的名字。他以小說、詩歌、戲劇、譯著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豐富和裝點了被開墾的新文學園地;并與其他文豪一起,用自己勤奮的筆耕,清除了文學的垃圾,倡導了一代新作品的誕生。每當先生與我談起這些就滔滔不絕,激動不已。王統照是新文學詩壇上的第一代詩人。他的詩歌集《童心》是五四詩坊上最早的收獲之一。在五四文學革命運動中,詩體的解放首當其沖,白話詩成為新文學進軍的開路先鋒。王統照不僅從理論上闡述了打破格律詩、創造白話詩的必要性,而且寫出了大量的新詩。1920年前后是王統照一生中寫新詩數量最多的一個時期。他利用通俗曉暢的口語,作為自己抒寫情懷的工具。不管是自由詩體還是散文詩體,他都加以運用,形成了一派新生銳進的詩壇態勢。除了詩歌,王統照對五四新文坊的貢獻就是小說。他是最早推出長篇小說的作者之一。1922年10月王統照出版了小說《一葉》,隨后即不斷有中短篇小說問世。茅盾先生在總結新文學運動第一個十年的小說創作成果時指出:“那時常有作品發表的作家亦不過魯迅、冰心、王統照、葉紹鈞等五六人”。這不難看出,王統照等五六人,這有限的幾位作家的有限作品,卻在新文學發展史上起到了奠基和鋪路的作用。王統照在散文方面貢獻也頗大。他的早期散文多見于《晨光》、《曙光》、《文學旬刊》等由他主編或參與編輯的一些刊物上。結集最早出版的是他的《片云集》(1934年)。這些“隨感錄”式的散文,大都有較強的針砭時弊的功能,可視為古典散文向新詩散文的過渡階段的作品。阿英在評價這些散文時說:“除魯迅的雜文外,是沒有誰可以和王統照比擬的”。王統照對新文學的另一貢獻是譯介外國文學作品。由于他有北大較深的外文功底和譯著水平,因此有大量的優秀外國文學名著通過他之手介紹給國內讀者。如夏芝的詩作、泰戈爾、拜倫的思想及其詩歌、托爾斯泰的小說等。他幫助中國新一代青年領會外國文藝作品的思想內涵與藝術風格,以外國進步作家的革命精神為楷模,鼓勵中國青年奮起反封建、反壓迫;以西方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為樣板,反對僵化的與生活嚴重脫離的封建文學糟粕。在以后的教書生涯中,他也不斷用這種精神教導學生,引導他們走積極向上的健康進步之路。1927年4月,時年30歲的王統照回到青島定居。這時他一面在山大兼課,一面繼續從事寫作。在這里他寫下了一生中最主要的著作。隨著抗日戰爭爆發,王統照先生留在大后方,仍服務于抗戰的文學創作和教學工作。日寇投降后他返回青島,于1946年8月正式出任山大中文系教授。當時他看到被劫后的學校圖書館已無藏書,便將自己劫后尚存的300多種線裝地方志轉贈給學校,以解燃眉之急。他和一大批曾在山大任教的著名教授,如丁西林、聞一多、老舍、洪深、沈從文等以及其他學者教授一起,使這一齊魯文化之邦的最高學府更加名揚中外,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專業人才。

在青島解放前夕的日子里,王統照先生奮不顧身地支持“反饑餓,反內戰”的游行示威,支持進步學生運動,從不向任何反動勢力低頭。當時名為山大訓導長,實為軍統特務的劉次蕭就多次對他盯梢,進行迫害。1949年春,中共山東分局曾派地下黨同志持鄭振鐸自香港轉來的密信,迎接王統照先生赴解放區,但行至李村崗卡,由于軍警的嚴密盤查未能通過。青島解放時他高興若狂,曾不止一次地向記者吐露埋在心底的向往之情。著名作家鄭振鐸在《憶王統照先生》一文中寫道:“表面看起來,王統照先生是隨和得很的人,但他是有‘所不為’的!他是內方外圓的,其實對不正義之事,他從來不肯應付,或敷衍一下,他疾惡如仇。他從來沒有向任何罪惡勢力低過頭。他在山東大學做教授的時候,乃是一盞明燈,照耀著學生們向光明大路走去。他是‘有所為’的!此時此刻,他都是誠心誠意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他深知只有和黨走一條路,才能正確地走上光明的道路。……在山大教書的時候,他的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和精神,得到了大學生們的愛戴。他對學生是那樣的喜愛,又是那樣的引導著,恨不得把全身的本領,或他所知道的一切,都全部教給他們。當然最重要的還在于:教導他們如何明辨是非,分清敵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在山東大學期間,他一面認真教書,一面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946年至1950年的四年期間,王統照先生所寫的小說、詩歌和譯作就達130多篇(散見于各種報刊)。1950年1月1日,他即寫作詩《新年》以抒發自己的暢快心情:“這新年不同往年節/咱們這東方舊邦變成了嶄新的民主國/領導者指引的方向準沒錯/在前面紅霞一片正閃爍/大家的信心更堅定明確/來——來——來/是已經直起腰來的中國人誰也不愿放這頭一個‘新年’空空過。”1949年秋,他赴北京出席了首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并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以后又擔任了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不幸的是,1957年11月29日,這位奮斗過半個世紀的文學大師因病在濟南逝世。在他病重住院時,我曾去看望他。他拿出了臧克家的來信讓我看,情緒十分激動。這封來信告訴他,1957年1月毛澤東與臧克家談話時,曾贊揚了王統照的創作精神。毛澤東說:“百花齊放了,象王統照這樣的一些老作家都發表了許多作品,這很好。”

為了紀念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軀,山東人民出版社在他去世的第二十個年頭(1977年),出版了《王統照文集》,共六卷,約250萬字。在先生逝世的第三十個年頭(1987年),一座高70厘米的王統照半身銅像,建立在青島海洋大學圖書館大樓左側的草坪上。這正是當年先生在山大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聯系我們
地址:中國山東省濟南市山大南路27號          
郵編:250100          
傳真:(86)-531-88565657
值班電話:(86)-531-88364701          
     
舊版回顧
  • 關注微信
  • 關注微博
  • QQ校園號
  • 關注抖音